JS-事件效能處理

了解 debounce & throttle 來處理事件效能的問題。

前言

在Youtube直播看到 Alex大大 線上分享JS的運用,這次分享處理事件效能的問題,
在此紀錄相關資訊,方便以後複習。


連續畫面的渲染 requestAnimationFrame

如果我們有利用 setTimeoutsetInterval 要處理連續渲染畫面的需求的話,
建議可以改使用 requestAnimationFrame
避免有時會因為 setTimeoutsetInterval 設定的時間不正確或太密集的話,
導致畫面LAG或不正常的情況發生。


事件效能問題

當JS遇到頻繁觸發事件(如:監聽 window的scroll、resize 事件、user瘋狂Click按鈕…等) 的情況,
有時可能會造成效能問題,而且常理來說也不太可能會在幾毫秒間,就需要那麼頻繁觸發Event,
所以我們就可以利用 延遲執行 這種方法,來減緩觸發Event的次數,
下列分別介紹 debouncethrottle 二種差異與用法。


debounce

因為 debounce 有很多版本的寫法,所以附上我說明的版本。

debounce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function debounce(func, wait = 20, immediate = true) {
var timeout;
return function () {
var context = this, args = arguments;
var later = function () {
timeout = null;
if (!immediate) func.apply(context, args);
};
var callNow = immediate && !timeout;
clearTimeout(timeout);
timeout = setTimeout(later, wait);
if (callNow) func.apply(context, args);
};
}

情境描述:

debounce(function, wait, [immediate])

  • function = 給糖果
  • wait: 需要冷靜的時間
  • immediate: 先給或後給

假設我設定 wait:10秒 以及 immediate:先給 的情況下,

有一個小孩第一次跟媽媽吵著要糖吃(觸發事件,如Scroll、resize…),
而debounce媽媽先給小孩糖果(完成任務),
接著小孩立馬即時瞬間不間斷的,又要瘋狂吵鬧要吃糖(瘋狂觸發事件),
媽媽說你要有達到冷靜10秒後,才會再給糖果,否則就不給糖。

這時有二種情況

  1. 小孩依舊瘋狂吵要吃糖,沒有冷靜超過10秒以上,這時媽媽怎樣都不會給糖。
  2. 小孩吵了一陣子,終於 冷靜10秒以上,這時媽媽才再給他一顆糖。

說了那麼多,總結來說就是

當觸發事件完成任務後,下次要再可以成功觸發完成任務的條件,
就是需停止觸發事件且超過wait設定的時間,才可以再觸發完成一次任務。


throttle

附上解說的版本,若 limit = 0 的話,就等於 debounce了。

throttle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function throttle(fun, { wait = 33, limit = 0, immediate = false }) {
let timer;
let startTime = null;

return function () {
let context = this, args = arguments;
let currentTime = new Date().getTime();

if (startTime === null) {
if (!immediate) startTime = currentTime
else startTime = currentTime - limit
}

let waitFun = function () {
fun.apply(context, args);
startTime = null;
}

clearTimeout(timer);

if (limit && currentTime - startTime >= limit) {
fun.apply(context, args);
startTime = currentTime;
} else {
timer = setTimeout(waitFun, wait);
}

}
}

情境描述:

一樣是「會吵的孩子有糖吃」的故事。

throttle(fun, { wait = 33, limit = 0, immediate = false })

  • fun = 給糖果
  • wait: 需要冷靜的時間
  • limit: 超過最小間隔時間,就給糖
  • immediate: 先給或後給

假設我設定 wait:10秒limit:5秒 以及 immediate:先給 的情況下,

小孩第一次要糖吃時,throttle媽媽一樣先給小孩糖果,
但天下小孩一樣白目(有白色的眼球),立馬又吵要糖吃,
小孩吵鬧依舊沒停止且超過10秒,不過throttle媽媽就比較心軟,
小孩雖然一直吵,但媽媽只要每超過5秒一次就會心軟給小孩一個糖吃。

最後總結來說就是

當觸發事件完成任務後,有二種情況可以再觸發完成一次任務

  1. 停止觸發事件 且 超過wait設定的時間。
  2. 連續觸發時,中間間隔時間有超過 limit設定的時間。

閉包(Closure)

上述 debouncethrottle 這二段程式碼中,都有使用到 閉包(Closure)的用法了。

debounce 為例,他利用 timeout 這變數來紀錄且進行一些判斷,下列為他的生命週期

  1. 判斷是否第一次執行,再看 immediate 變數,是設定 先執行or後執行。
  2. 若是連續觸發時,就清除上一次的setTimeout
  3. 當連續觸發的最後一次時,就會執行 later函式,並清空timeout變數。

這樣下次連續觸發時,就會再回到 1.開始重新判斷。

debounce解說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function debounce(func, wait = 20, immediate = true) {
console.log('debounce~~~~in');
// 紀錄 setTimeout 給的 timeoutID
var timeout;

return function () {
console.log('function~~~~in');
var context = this, args = arguments;

var later = function () {
// 清空 setTimeout 給的 timeoutID
timeout = null;
// 若 immediate 是設定「fals(後執行)」時,就會執行func
if (!immediate) func.apply(context, args);
};

// 判斷是否 先執行 且 第一次
var callNow = immediate && !timeout;

// 當連續觸發時,用來清除上次的setTimeout
clearTimeout(timeout);
// 連續觸發的最後一次,會執行 later函式
timeout = setTimeout(later, wait);

// 若符合「先執行 且 第一次」,就執行func
if (callNow) func.apply(context, args);
};
}
補充:(提醒自己,不要腦補程式碼跑法)
1. 當宣告addEventListener時,會執一次debounce函式,並回傳新的函式,此時就完成閉包(Closure)的寫法。
2. 之後每當觸發事件時,都是執行新的函式,就是上例的第 6 ~ 27 之間,而 timeout有點像是新函式的全域變數,但不是真的在window的全域變數。(jsbin-捲動畫面並開console看)
3. JS是由上往下逐行執行,記得看到最後一行才算結束。
4. later函式一開始只是宣告,沒執行,最後要等setTimeout才會執行